初五迎财神
初五迎财神 福运满家门
正月初五,年味正浓。晨光微露时,千家万户已燃起香烛、备好供品,郑重迎候一位尊贵"客人"——财神爷。这传承千年的习俗,早已超越单纯的祈福仪式,凝结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盼。
民间素有"破五"之说。初五黎明前,人们将积攒四日的残羹碎屑扫出家门,谓之"送穷"。扫帚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里,藏着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:旧岁尘埃当尽去,方有新春气象来。这种朴素的辩证思维,恰如《周易》所言"穷则变,变则通",将物质清理与精神焕新完美交融。
迎财神的时辰颇有讲究。东方既白未明之际,家主净手更衣,在堂前设下三牲五果。黄纸朱砂书写的疏文,字字恳切;檀香缭绕中的元宝金箔,片片虔诚。这仪式看似繁复,实则是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——赶在春耕前祈愿五谷丰登,恰合"一年之计在于春"的古老箴言。
江南水乡至今流传着"抢路头"的奇俗。商贾人家星夜启程,挑着扁担走街串巷,争当新年首位"送财人"。扁担两头的竹筐里,青竹象征节节高升,活鱼寓意年年有余。这般生动意象,恰似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市井风情的活态延续,将商业伦理与世俗信仰编织成网。
闽南地区的"炸财神"更显豪迈。丈余长的鞭炮从三楼垂落,炸响时如金龙摆尾。硝烟弥漫中,孩童们欢笑着争抢未燃的炮仗,相信拾得者必得财神眷顾。这般热闹场景,暗合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岁首盛况,古今烟火气在此刻完美重叠。
现代都市里,迎财神习俗焕发新颜。写字楼前白领们互赠金币巧克力,社区广场上演财神巡游快闪,直播间中虚拟财神卡刷屏不断。这些创新形式背后,依然是那份对"仓廪实而知礼节"的永恒追求,是市场经济时代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。
夜幕降临时分,家家户户点亮财神灯。暖黄光晕里,老人讲述着范蠡三散千金的典故,孩童模仿着关公夜读《春秋》的姿态。这跨越时空的对话,恰似《论语》中"富而好礼"的理想照进现实,将物质追求与精神修养熔铸成中华文明独特的财富观。
当最后一缕香灰落入铜炉,迎财神的仪式暂告段落。但深植人心的,不仅是对金银满屋的期许,更是对勤劳致富的笃信,对德财兼备的坚守。这或许就是千年习俗留给今人最珍贵的启示:真正的财神,从来都在诚实劳动的双手中,在向善而行的脚印里。